2016年11月30日,教育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以教基一〔2016〕8号印发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。 主要任务是: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,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,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,健全经费筹措机制,建立安全责任体系。
《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》中就指出,要确定国家级的研学旅行基地、确定研学旅行路线、制定研学旅行制度性文件,全面提高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因此,未来的发展也必须考虑考虑到几个方面:品牌、教师团队、教育理念、课程构成等。
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、"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"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,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。开展研学旅行,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激发学生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热爱之情;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,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。
研学旅行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型学习,通过“研究”进而“学习”知识,和单纯以游玩为目的夏令营是不同的两项活动。
目前,一种将旅游、生活体验、学习甚至是生存相结合的“营地教育”模式,正在越来越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。营地不同于学校,不会将孩子困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之下,营地不同于温暖的家,让孩子在温室的保护下成长。在营地,孩子需要离开家,体验集体生活,同时,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,探索自然的奥妙,学会与他人相处,独立解决社交问题,让孩子快速成长,简单的说就是:让孩子自己去接受自己、改变自己。
营地研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,为孩子寻求高质量、个性化和改变生活的经历,能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
营地教育不是享受,而是一种感受,是人生的体验。
什么是营地教育?目前没有严格的定义,但根据其影响及意义可以大致的概述为:一种注重体验式的、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、并且能够达到创造性、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,通过领导力的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,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、心理、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。
营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产业,正是因为有这种非正规性教育(营地教育,自然教育)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、决断力,毅力和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,更重要的是,孩子们会将这些能力带回家,带进自己的生活、实践并开始影响周围的人和事。营地教育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发展,需要我们不断去了解、去关心、去行动,通过营地活动能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发展可能。
下一篇:极具挑战和刺激性的户外运动项目